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

一个多月前,照例通宵加班。

快凌晨的时候,茶水间突然传来大平的惊呼:“快看!下雪了”,有人开始往窗口聚拢。我边走边想,都三月了,怎么还会下雪?

天色微明,楼下薄薄一层白色。再仔细看,原来是院子里的玉兰,已经不知不觉开了。“玉兰花怎么又开了?”,大平有点不好意思,边擦眼镜边讪讪地咕哝,“喔,我们这吭哧吭哧,都一年多了。”

可不是嘛?时间过得真快。纪录片制作周期动辄一年,作为离法定退休年龄只有5年的人,每次看到玉兰花在眼前盛开,心中总会有一丝异样感觉掠过。

去年元旦假期结束,《风味人间2》开始建组,满世界寻找导演,最后到岗的有和我曾经一起工作过的,也有第一次合作的。大家和从前一样,培训、看书、找题、写大纲、实地调研,一个小制作公司,能够这样,把之前天各一方的人聚合起来,按照统一的模式推进流程,我还是挺有信心的。

大平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之一。在《风味人间》第一季,她是分集导演,相信不少人,对她镜头下的牧民转场故事和镖旗鱼瞬间还有深刻的印象。不过第一季结束时大家打趣说,她的节目质量和儿子的学习成绩刚好成反比——常年出差的大平,儿子虎仔正上小学三年级,我亲眼见过这位小朋友,在剪辑台旁边上网课补习。

这一季让大平做制片人,出发点是希望她坐镇北京掌控全局,也能抽出更多时间陪陪儿子。不过,后来她出差的频率并没有明显减少。所以直到今天,每次见到她,最好奇的是虎仔成绩到底怎样了?但我真不好意思问。

估计大平也不想告诉我

今年,是李勇收获的一年。春节期间,勇哥担任总导演的自然类纪录片《蔚蓝之境》,历时五年半制作,终于在央视播出,并且收获好评多多。之前,他曾经和我合作过,《风味人间》第二季,我希望勇哥能够把更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。

勇哥热爱自己的职业,喜欢阅读,是个闷骚的文艺青年。担任总导演后,从节目分集方案起草、前期拍摄,到解说词撰写,甚至后期调色,勇哥都亲力亲为。因为出生在齐鲁姜葱大地,勇哥知书达理、以德糊人,特别稳当。比如,第二季原本计划和第一季一样,七集内容,加一集花絮。勇哥心里不踏实,主张单做出一集用来“备份”,多稳当啊?结果拍着拍着就变成了八集,累死个谁。

不知此时勇哥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

我说这些,是想表达,相比第一季,我在精力付出上轻松了很多,这是因为大平和勇哥帮我分担了许多工作。看到年轻人快速成长,独当一面,这是比平稳完成节目,更值得喜悦和欣慰的。

当然,过去的十六个月,我们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。

  这次的播出日期,4月26日,对于团队来说确实是个有意义的日子。三年前的今天,稻来纪录片实验室成立。一群人聚合在这个工作室,尝试在商业纪录片领域做点事情。理想总是丰满的,但现实多少有些骨感。

  正式开始做美食纪录片,到现在已经快十年了。它源于我的爱好,但在创作的过程当中,每一次都会同样经历煎熬。商业纪录片的市场化特质,让我们必须在一定模式框架下运行,但创业容易,守业难,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看似重复的套路里,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。

有次和作曲阿鲲聊天,希望他对某段音乐既保留一些原有的符号特征,又能让人耳目一新。阿鲲搓着手说:“这几乎不可能,从0到1叫耳目一新,这是质变;从1到2,这叫量变。”我们实际上从第一季到第二季,就是个量变的过程。但人总是这么复杂,既要求稳,又要求变。既不想失去原来的观众,又想通过变化吸引更多的人群。

工作室诞生于互联网时代,而我们这些核心主创又都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。在拥抱新事物的过程当中,总伴随着无数纠结。无数次徘徊在传统纪录片,与所谓网生纪录片,以及现在的短视频之间。有时很想迎合现在年轻观众的胃口,但反复试验,仍很难跨出那一大步。如同一个从事京剧表演三四十年的人,突然去改唱嘻哈,不是技术问题,是自信的问题。

和从前不同的是,我们现在唯一要负责任的是观众。我们非常清楚,一个小制作机构,一旦没有了观众,就没有了价值。我们的长项是专业制作,希望能够把最诱人的美食加上精彩的故事,传递给观众。所以,在新的一期节目里,我们在制作手段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,但我觉得这不值一提。我更在意的是不变的部分——对专业主义精神的仰视。

在选材上,寻找到八个有趣的切口,可能就和我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同的地方,最开始还有些担心素材不够,最后我们发现用50分钟的篇幅,讲完一种食物,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。其中最大的原因,还是人类的差异太大。

比如日本人吃螃蟹,要把螃蟹处理的精致到变态:而美国人吃螃蟹,则是只取其中几块肉,剩下的都不要,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最不能忍的膏和黄,多可惜啊。再比如,同样是蛋与肉泥的结合,英国人用肉裹上蛋油炸,滋味不错;而在武夷山区,家庭主妇能小心翼翼同时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,这是多么有趣的南辕北辙。它不仅代表着人们的食物智慧,也暗含着他们各自的生活哲理,对人生,对天地认知的不同。



该说说这一季的内容了。

和以往不同,这次的八集,聚焦了八种(类)食物。我们希望观众看到,在这个星球上,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,对同一种食物,会有什么样的态度,他们处理食物的方法,享用食物的方式,分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。

最初,这一季《风味人间》有另一个名字,《撞食记》。这个精灵古怪的名字,来自我们的总顾问沈宏非,取意源自撞色或撞衫,有一种不失尴尬的会心——正如人们面对美食的时候,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,也有心有灵犀的不谋而合和异曲同工。

在现实生活里,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为了口味差异发生的争执,有着各式各样的鄙视链。诸如豆花的甜党与咸党之争,粽子里该不该放肉的讨论……我是一个口味边界非常模糊的人,在味道这件事上,个人的态度非常明朗:一旦有谁觉得自己掌握了风味的唯一标准答案,只能说明这个人见识太少,并不了解世界的复杂和丰富性。

食物是平等的,对待食物的不同态度,不仅有社会学、人类学的意义,仅从风味的角度理解,见识、理解和懂得欣赏一种陌生的食物,都像发现了一个新的星系。

因为社会的进步,所有人都有了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的权利。互联网的出现,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差异。但我个人总觉得,我们共同在这个世界生存,更多的时候是求同存异,寻找的是共识。

在参差多态的生活方式中,寻找人类对美食殊途同归的热爱,依旧是我们纪录片的主题。

从做纪录片到做美食纪录片,很多朋友都认为我把职业和兴趣爱好结合的完美无缺。其实任何一件事情,只有你深入进去,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。我在任何场合中,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美食家,而是定位为一个对美食充满兴趣的人。对于我们的创作集体,我也是这样要求的,要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,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。

有意思的是,在生活里,经常有人找我请教有关美食的问题,无论我怎么解释,他们都觉得我谦虚的有些矫揉造作。但我总会不厌其烦解释,美食和餐饮完全是两个行业,对后者,我真的是一个白痴。我不过是阴差阳错选择了纪录片作为自己的职业,并且误打误撞地凭借美食纪录片为人所知。

我们有幸生在今天这个飞速变幻的时代,几乎过不了多长时间,总有新的“蓝海”或者“红海”出现。众所周知,从十多年前开始,国家对纪录片产业多有扶持。与此同时,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,也促成了美食产业不断攀升。有句话说,在风口上,猪都能飞。而美食纪录片,恰好处于两个风口之上,它得飞多高啊?所以我很有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的定位,从不敢自作高深。更不会因为能扇动耳朵,就以为自己真的会飞翔。

尤其是做美食纪录片,长时间的类似节目频繁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上,观众确有需求,但长期疲劳轰炸,也造成了收视的透支。尤其是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的角度,和不断精进的手段,无形中给我们巨大的压力。再加上目前国内纪录片观众的成熟度也是史上前所未有的,我们只能抱着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,勉力为之,不敢有丝毫大意。

 


 

当然,回顾一年多的创作历程,最大的困难,出现在节目即将拍摄收尾的时候,一场疫情席卷了世界。

二月底,有天在吃饭的钟点,我开车路过帝都曾经热闹非凡的CBD,目所能及的,是一个又一个黑洞一般的餐厅。我们见证的这段历史,世界似乎是凝固了的。疫情对美食行业的打击巨大,同时也波及到了我们的节目。

我们的制作流程是,先做田野调查、拍摄故事,局部的美食呈现,都需要后期在餐厅仔细拍摄,才能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。但当我们进入这个流程的前夕,已经无法出差,甚至在北京也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摄的餐厅。好在过去积攒了一些做餐饮的朋友,让人感动的是,这些朋友为我们的拍摄单独选购食材,单独约厨师。拍摄时,只有开机的刹那厨师才摘下口罩……

团队自己也受到了影响。春节后,因为不能聚集,所有的剪辑会议都是在线上开的,沟通成本无限加大。每次去卫生间都能看到自己兔子一样的双眼,那是一天到晚盯着屏幕的结果。制作周期几近失控,北京宣布部分复工的第一天,东郊的一个文创园里,最早走进去的,就是与我一样年过半百的金牌解说李立宏,还有我们的音响总监凌青。


确实太难了。
不过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,我们所有的参与者,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职业素养,成员尽管各自隔离,但团队始终未散。一些家在外地的导演,甚至制作完成之前,一直没有回到家人身边。
让人温暖的还不止于此,工作室总是能够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喂,从年糕到青团,从春茶到刀鱼馄饨……那么多朋友让蜗居机房的我们,感受到了美味和季节的流转。
我们的工作室,紧邻着一个住宅区的大门。过往人群的喧闹,变成了今天人烟稀疏。空荡荡的大门口,偶尔有行色匆匆的人带着口罩经过,喇叭里无限次重复着“请出示出入证请出示出入证…… ”
而我们的屏幕上,却是另一番风景:温和的微笑,紧握的双手,深情的拥抱,亲密的接吻以及家庭的欢宴……看着节目,再看看窗外。有一刻我会想,节目里的生活,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,希望疫情早一天过去吧,让我们的世界重新充满美味和欢乐。
如果节目播出时,有谁在这部纪录片里,不仅看到美味,而且看到了人类曾经的美好,并由此更加珍惜今天。这样的观众,一定是《风味》真正的知音。

《风味人间》第二季 今晚21:00



 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陈晓卿

陈晓卿

31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

纪录片导演,美食作家陈晓卿。个人微信公号:人老猪黄(ID:chen_xq2016)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