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  珠江口的虎门镇的田间,有一种露兜树,当地人叫它林旁。厚实的叶片,边缘长满自我保护的利刺。东莞人却对它格外偏爱。纪录片《寻味东莞》第一集里,很多观众看到了这样的场景。

  主妇们砍下长长的树叶,小心去除硬刺。清理过的林旁叶,在她们手里,开始显现奇观。它们被编织成不同造型,鱼篓、枕头、笔架、菜篮......外观质地与万里之外的意大利 Bottega Veneta 神似,所以也被网友们戏称为“BV小粽”。

  这确实是一种粽子。东莞地势多样,山地丘陵、平原水乡,从前交通不便,不同生活样式和文化样本,在这里都得以保存完好。

  就说粽子,由于制作方法和馅料的差别,仅东莞一地,风格迥异的粽子超过二十种。盛产香蕉的麻涌镇,人们用蕉叶包裹粽子,像一个个小金字塔。水乡道滘,人们多用莞草(相传东莞因这种植物而得名)来捆扎一种咸味的肉粽——裹蒸粽。

  然而,它们都无法与林旁粽相提并论。前文提到的林旁叶编织物,当地人总在立夏时节开始制作,为的就是装入丰富的馅料。用林旁树叶,做粽子的的外皮,这种选择,并不是只东莞独有。珠三⻆的中山、番禺、南海也有类似的做法(名称也叫路兜粽、芦兜粽等), 但个人所见,还是东莞做得最为精致。这是否与当地自古有草编传统有关,我不得而知。

  中国水稻种植的历史,远比小麦悠久。粽子,正是这种成熟稻作文明,在食物上的体现。林旁粽奇特的外观,并不是它的全部,珠江三⻆洲的先民们选择林旁树叶,其实还有更深层的秘密。

  在东莞,“BV小粽”在大铁锅的滚水里,要经历七、八个小时蒸煮,这个漫长的过程,其实是为了让粽子增添更加浓郁的稻谷芬芳。

  林旁叶,富含与大米完全相同的芳香成分。科技研究成果显示,它的“米香”,甚至比大米还要浓烈几倍。所以在现代食品加工工艺里,林旁经常充当稻米的“天然增香剂”。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这些科学原理,却在反复选择粽叶时,专⻔挑选了这种外观很难处理,包裹十分复杂的植物——这不能不让人钦佩。

  我们团队,是在《寻味东莞》的拍摄过程中,不断请教当地民俗专家和我们的科学顾问,才逐渐了解了这个秘密。回京后,我经常拿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。

  我有个做精酿啤酒的小兄弟,叫周小雷,我经常和他聊啤酒的话题,也喝了不少他自己酿制的各种奇葩味道的精酿。前天,我收到了他新做的生啤——“糯”。

  原来他买了一批露兜树叶,作为香料投放到酒桶里,尽管还不够稳定,但啤酒已经香气澎湃,入口是⻨芽,后味有细长的、类似炒米的芳香。

  今天端午节,每一个家庭都在用时令美味礼拜神明、祭奠祖先。我坐在办公室,桌子上几只粽子中间,一杯粽子味儿的啤酒。

  也祝大家节日安康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陈晓卿

陈晓卿

30篇文章 19小时前更新

纪录片导演,美食作家陈晓卿。个人微信公号:人老猪黄(ID:chen_xq2016)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