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书亮大我十岁,我们都叫他老刘。

其实,“老刘”这个称呼,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悠久。书亮念小学时,他一度被“三结合”,成为校“革委会”班子成员,十三岁的校领导啊。从此,老刘,这个传奇称呼,陪伴了他一生。

书亮在拍摄现场,图源于网络

中学毕业后,老刘在青岛烟斗厂(老刘戏称“烟袋锅厂”)当工人,习得心灵手巧的工匠技艺,满以为可以此娶妻生子,养家糊口,一辈子就交待了……不料,高考恢复。

老刘24岁进入广院,攻读新闻摄影专业。此时社会正经历巨变,深藏在老刘心底的文艺DNA,开始在校园迸发,“树枝颤抖着,当小鸟在上面飞……”裴多菲的爱情诗,被老刘浓重的青岛普通话演绎出喜感,反复回荡在核桃林里。至今,广院很多“新三届”都还记得。

1986年,老刘从青岛电视台考回母校读研,应届毕业的我正好和他一个宿舍。这位本科师兄,皮夹克,贝雷帽,永远面带微笑,意味深长的微笑。他是个不动声色的段子手,身边永远环绕着以女同学为主的听众,有他在的地方永远充满笑声。

老刘(前排左二)与同年级的研究生一起出游‍

我从心底佩服他的故事讲述能力,平静的叙事中充满对生活细节、人物个性的观察。我甚至当面奉承过他,这么一个故事大王,不做编剧真是可惜了。但老刘不这么认为,他对自己才华的评价,有个排序:摄影第一,导演第二,编剧第三……当然,这是个关于自信的故事,起码在摄影这件事情上,我更喜欢老沙(同学,也是78摄影班的学兄)多点。

老沙,老刘和我(左起)

不过从研二开始,老刘潜心写作,这是一部电视连续剧,主人公是一名年少失怙的乡村文学青年,在即将入赘成亲时,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……老刘把自己的大学生活,那一代人的机遇和迷惘,都戏剧化地写进了这部剧中。当年老刘总是写完一个故事就给我们传阅,我甚至知道故事原型是谁。有一阵子,我和同学就像等连载小说一样,等老刘的剧本。

后来的很长时间里,老刘拍过很多戏,什么题材的都有,也得过大大小小很多奖。但在我看来,这部叫《王司马的大学生涯》的作品,才是他一生创作生涯里,才华、情怀、精力、专注度的峰值,也是他自己期许最多的一部。可惜因为种种原因,这部连续剧没能最终播出。

老刘毕业后没做职业导演,而是选择留校教书。我们见面越来越少,更多的消息,都是实习生带来的,说的也都是他在讲台上的风采。他不怎么社交,常年沉浸在自己的书房,我想所谓名士范儿,大抵就是这样吧?

采景中的老刘(摄影:老沙)

老刘几年前发现身体有恙,便更少见客,偶尔年节,想去看看他,电话里他还是那么“个色”,我的书亮兄刚出口,他就明白我要干什么。“哎呀,你不怕麻烦,我还嫌费事,别耽误我时间了。”一口青普,让人想起无数过往。

现在老刘走了,世界上少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师兄,一个风趣的教授,一个宠溺女儿的父亲,一位好丈夫。

愿他安息。

 

刘书亮教授生平

1954年出生于山东青岛。历任中国传媒大学(原北京广播学院)电视学院副院长、文艺系副系主任、影视艺术与技术系系主任,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系主任,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系主任。曾任《当代电影》编委会主编。

刘书亮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电影电视事业发展,在电视剧创作领域成绩斐然,担任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主摄像,导演《蝴蝶兰》《无花的夹竹桃》《幕起幕落》《跑马场》等多部广为流传的作品,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多个奖项,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陈晓卿

陈晓卿

31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

纪录片导演,美食作家陈晓卿。个人微信公号:人老猪黄(ID:chen_xq2016)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