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晓卿:面还是要见一下的
陈晓卿 | 2024年06月27日
2016年初,我的美食专栏文字第一次结集出版,广西师大出版社小武老师和王萌,一年多时间里,带着我做了三十多次签售。每次去一个城市,呆上三、四天,甚至更久,做一两场活动——有两千人大场子的盛况,也有几十人相看的冷清。 那时,我刚满五十岁,与不同地方读者的互动,不仅让我结交了新的朋友,也让我更清晰地了解到纪录片观众的真实想法。更重要的是,那时我正处在做“人生选择题”的阶段,四处的游走,填充了我闲得心慌
陈晓卿:老高为什么这么红
陈晓卿 | 2024年05月01日
和老高认识十几年了,一直的印象里,他是个特别用功、为人诚恳、做事低调的文化人。 前年春天,为策划新节目《我的美食向导》,我约了几位美食圈的朋友,去山西做可行性调研。太原东道主管宏毅老师,人称九九哥,负责我们的行程。临行前他给我打电话,问我能否替他邀请一个人。“探店网红老高,”九九哥说,“高文麟,台湾人,他可是我的偶像啊,不知道您和他熟不熟?” 我笑了。“很熟,从舌尖到风味,他都是我们的美食顾问,”
冷面的辩词
陈晓卿 | 2024年04月11日
写在前面 按照合同,本周末开始,会去几个城市签售《吃着吃着就老了》,基本都在周末,具体时间见文末。 我在这本书的自序写了,这本书是我近二十年里的美食随笔合集。 有读者留言说,此前基本都读过,今天在公号上发一篇“没见过人”的,写于去年5月末,如下。 上了年纪,消化机能下降,因此每天不得不腾出些时间锻炼。 去年秋天,北京还没摘口罩,我在北三环附近吭哧吭哧走路,过天桥时,一辆自行车过来,我下意识让了一下
美食荒漠指北
陈晓卿 | 2024年02月10日
M: 见字如面。 得知您要去杭州,我很欣慰。即便杭州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,是个“美食荒漠”,您也算个最美逆行者吧。 当然,我是不信这个世界上真存在“美食沙漠”的,如果有,不是因为懒,就是因为你没朋友。大概一个多月前,我刚从杭州回来,所以,以下的几个提到的几个餐厅应该有一些参考意义。 先说有烟火气的本地小馆子吧。您知道我是“扫街嘴”,喜欢那种接地气、有镬气的宝藏小馆。所以我的第一个想说的是宝中宝,很不
陈晓卿:我姓陈,吃人陈
陈晓卿 | 2024年01月24日
新书《吃着吃着就老了》预售一周,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,谢谢厚爱。如其中一位留言的朋友所说,世界在下沉,我们都要好好吃饭。 今天正式上市,分享自序一篇。 我父母是大学同窗时相识结婚的,毕业分配为避免两地分居,他们“响应号召”,选择共同奔赴一个比较艰苦的县份教书。 两年后的1965年,他们的长子在那里出生,就是我。 我家乡灵璧县地处皖东北,属黄泛区,常年受到水灾和旱灾的影响,算不上富庶之地。读过一个社
陈晓卿:去年底的一次访谈
陈晓卿 | 2023年01月21日
去年底,因为新冠足不出户。有天同事传来一个采访提纲,关于食物和旅行的。闲着也是闲着,我做了书面回复。转阴之后,对方希望拍个短视频,于是约在万圣书园,很快也拍完了。 但视频确实太短,有些意思没有篇幅说清楚。很多时候,我觉得文字还是比影像传达更精确。以下是那次访谈的文字稿,分享在这里。 最后还要预告一下,大年初一(元月22日)稻来x读库 “春节六必黑”第三季,将在<读库>和<风味星球>公众号准时与大家
陈晓卿:才子书亮
陈晓卿 | 2023年01月14日
书亮大我十岁,我们都叫他老刘。 其实,“老刘”这个称呼,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悠久。书亮念小学时,他一度被“三结合”,成为校“革委会”班子成员,十三岁的校领导啊。从此,老刘,这个传奇称呼,陪伴了他一生。 书亮在拍摄现场,图源于网络 中学毕业后,老刘在青岛烟斗厂(老刘戏称“烟袋锅厂”)当工人,习得心灵手巧的工匠技艺,满以为可以此娶妻生子,养家糊口,一辈子就交待了……不料,高考恢复。 老刘24岁进入广院,攻
陈晓卿:王军和阿德
陈晓卿 | 2022年05月06日
0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:成年后,某一个偶然的场景或者声音,会将自己瞬间带回童年。 比如在南方一个小城拍摄,镜头里的深巷,墙砖因为日久风化,嶙峋地裸露在外。天还早,阳光只在很高的地方穿透树冠,落下些斑驳的影子。一个小学生自顾自走来,右手拿着一支粉笔,在墙上留下一道横线……坐在寻像器前的我,此时大脑会突然短路,眼睛聚焦到画线的那只小手,而画框边缘之外,已经换成了童年的自己。 故乡新汴河上的老船
陈晓卿:潘能高,最能干
陈晓卿 | 2022年04月22日
那天,村办小学的一位老师家里盖房子,需要建筑材料。37岁的潘能高是小寨村人,一大早,他开着自己的农用车,从龙胜县城出发,装了沙子进山,走到金坑大寨和小寨之间,一个叫大茅界的地方,这是他要卸货的地方。 卸下沙子之后,能高自动卸货的车斗出了问题,他走过去试图修理一下,意外就在这里发生了。卡车突然溜车,把他碾倒在路上,车子冲下山,越过好几层梯田,翻了几转,栽在了水田里。 这是大前天,也就是周一接近中午的
陈晓卿:关心粮食和蔬菜
陈晓卿 | 2022年04月15日
史军兄请我为他的新书《蔬菜史话》作序,这有点难。史博士在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和造诣摆在那里,我一个拍纪录片的人,说点什么都很尴尬。不过我也无法推辞,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到《风味人间》,史军一直是我们团队的科学顾问,非常勤勉。就这样,书稿在行李中呆了三个月,行程超过一万公里,我零零碎碎写一点文字,不应该算序言,只是粗浅的读后感吧。 首先,这是一本有趣的故事书,读起来生趣盎然。 所谓讲故事,无外乎两个方面:
陈晓卿:片尾字幕
陈晓卿 | 2022年01月05日
美食节目拍得久了,食材难免会撞车或者重复。用今天流行的话,叫“内卷”,食材的内卷。比如海参,十年前《舌尖》第一季就拍了海参,地点是大连的獐子岛水下,菜品是葱烧海参,厨师拍的大董老师。之后这些年,海参作为中国餐桌经常露面的食材,不时在我们节目里出现。 这一次拍《大海小鲜》,海参显然还是跨不过去的,但如何拍出新意呢?水下、海碰子的生活、鲜海参的烹饪,素材都回来了,挺好,但总觉得意犹未尽。毕竟,在今天的
陈晓卿:青草覆盖下的迷宫
陈晓卿 | 2021年04月02日
离工作室不远,有家不错的饺子馆,同事说网上排名很高。现在的新型饺子馆都是现包现煮,这家儿也差不多。面皮是麦芯粉,口感劲道,肉馅也是当场加工,不像一些连锁店是配送的。煮出的饺子,皮儿薄馅儿大,像大连风格。 不过,店子也有缺点。要是饭点儿去,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队,每次看到等座儿的人,我都会知难而退。 每逢节令,北京人都吃饺子,图源于网络 后来发现一个规律,餐厅营业到晚上十点,八点以后,就可以直接坐下点
陈晓卿:吃着喝着聊着,就老了
陈晓卿 | 2021年02月23日
老六坐在我对面。他长相属于端庄的,浓眉大眼,鼻直口方。一丝不苟的五官,一笔一划在国字脸上写着“严肃”二字。“最近,我酒量越来越差。”老六认真地说。 “端庄”的老六 从前,老六确实好酒量。白酒我不清楚,啤酒是大绿棒子六瓶。每次吃饭,他都不许服务员把空酒瓶收走,为了计数。喝着喝着,他就去数脚下的瓶子,1 、2、3 。嗯,然后可以放心接着喝。一旦数到第6瓶,他就会说:“哦天哪,我应该醉了”。 有时候酒不
陈晓卿:跟沈公吃本帮菜
陈晓卿 | 2021年02月05日
很多年前,东单北大街曾经有个“雪苑酒楼”,两层,做上海风味,就在大华电影院旁边。不过已经这么多年,估计早不在了。 去过几次雪苑酒楼。头一回是二十多年前,带我去的人叫沈昌文。当时,他已经从三联书店的领导岗位上退休,在帮着一本叫《万象》的杂志书组稿。“我做《万象》是没有报酬的,”沈公开玩笑说,“但我唯一的要求是,吃饭的发票要给我报销”。或许就因为这个原因,我才有可能跟着他打秋风,才可能知道这家上海菜馆
陈晓卿:扶霞向东,川菜向西
陈晓卿 | 2020年12月30日
这篇文章,是受英国作家扶霞邀请,为她的书《川菜食谱》中文版所写的推荐序。今年5月,这本书也获得了英国百年名店福特纳姆和玛森公司颁出的“2020年度美食大奖”。 “师傅,这是啥子海椒?有莫得勒个二荆条?” 在纪录片《风味人间》里,金发碧眼的扶霞,操着一口纯正四川话,自由穿梭在成都菜场的各个摊位间——犹如她无数次在伦敦和北京之间的往返。 扶霞·邓洛普,地道英国人。1994年,从剑桥毕业后,她来到中国留
陈晓卿:萝卜丝汆丸子
陈晓卿 | 2020年12月16日
立冬之后,市场上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萝卜。北方萝卜品种多。绿皮红心的,叫心儿里美。里外都是翠绿的,是沙窝萝卜。还有圆墩墩的卞萝卜,红皮儿白心儿。最常见的是白萝卜,个头很大,色泽如玉。 冬吃萝卜夏吃姜,是中国人吃东西的老理儿,不过,这更多是从养生的角度看。现代科学的解释说,气温骤降时,植物出于本能,防止体内水分结冰,会释放出淀粉类物质,打霜后的蔬菜因此会有甜味——这是从口味角度的回答。这些蔬菜里,当然
陈晓卿:回友人信
陈晓卿 | 2020年11月30日
小兔你好。 来信收到。 最初,你微信里说了“通信”的创意,我的第一反应是,你们工作量不饱和还是业绩考核指标定低了,居然愿意花这么多功夫扯闲篇儿?后来想到你是文化人,嗯,那时间是奢侈的。既然答应了你,我想一定会给您回信,尽管我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碰过信纸。 就像信笺一样,有些东西真的从我们的生活里悄没声儿地隐退了。比如纸币,就是从前的钱,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它们,许多事情都可以在智能手机里搞掂,方便
给晓卿老师的信
晓卿老师, 你好哇!很久没有跟你一起大快朵颐地吃肉了,虽然见不到你,你的名字总会在我举起筷子的时候。比如在兰州的烤羊肉店刚刚拎起一只流油的羊腿,众声喧哗中,老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站在我身后得意地说,嘿嘿,我们的店可是被《舌尖上中国》拍过,陈晓卿亲自吃过我们家的羊腿。第一次听到店主这么说的时候,全桌的人都忍不住伸出大拇指,为厨师鼓掌。去的地方多了,越来越多店言之凿凿,都说自己被你拍过,有的还要吵起来
陈晓卿:泡一个笑靥如花的馍
陈晓卿 | 2020年10月27日
说到泡馍,一般会习惯加上两个字的前缀:西安。但在很长的时间里,我一直更喜欢银川的泡馍。 第一次到银川是1994年,全国100多拍纪录片的,集中在这里开行业年会。会议承办方宁夏电视台负责地接,领头的是个30多岁的汉子,大家都喊他“小康”。和小康相识差不多3、4年时间,他大名叫康健宁,是当时的部门主任,也是纪录片导演。 康健宁 纪录片导演 作品有《沙与海》、《楚成旦巴和托林寺》、《阴阳》、《京剧》等
陈晓卿:时光里的市井味道
陈晓卿 | 2020年10月02日
到酒店时,已接近午夜。好在成都是不夜城,我们又住在春熙路附近,到处霓虹灯通亮,吃东西似乎不用发愁。 接待的同学准备了两个方案,一个是酒店西餐厅,一个是外面的路边店。尽管有点疲劳,但显然路边店更有吸引力啊。搜索地图看到,没多远有一家蹄花店。蹄花我喜欢,猪蹄和芸豆,长时间慢炖出奶白色滚烫的浓汤,汤鲜肉烂,就这儿了。蹄花嘛,再不济也比西餐厅有烟火气。 太古里附近,游人如织。疫情逐渐趋于平缓,游客,尤其是
陈晓卿
33篇文章 280天前更新
纪录片导演,美食作家陈晓卿。个人微信公号:人老猪黄(ID:chen_xq2016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