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这张照片拍摄于二十五年前,拍摄者叫李亚石,桂林的摄影家。
 
1994年,我供职的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,决定与桂林电视台合作拍摄纪录片《梯田上的学堂》,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“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”行动,桂林市下属的越城岭腹地的一个小村庄是我们的拍摄目标。李亚石当时担任桂林电视台专题部主任,自然要参与其中。摄制组四月份在桂林集中,赶到拍摄地——龙脊的小寨村,数了数,一共15个人。当时亚石48岁,是几位主创中年纪最大的。
 
李亚石摄影作品
 
亚石是梧州人,典型的岭南长相,个子不高,浓眉,脸庞黝黑。他有口音,话说快了我听不懂,好在他平时寡言,是默默做事的那种人,很厚道。
 
做电视之前,亚石在炮兵部队服役,最初做的是距离和弹道测量。完全靠经验,他就知道两座山头相距多远,或者脚下到某个制高点的直线距离。那时候小寨离最近的公路要走四五个小时,我们在山里拍摄,经常走得绝望。老李要是在队伍中,他就会闭一只眼,伸直右臂,慢慢抬起大拇指,“从这里到江柳(另一个村),”老李说,“大约需要35分钟。”每次,他给出的具体脚程都十分精确。
 
组里有年轻的制片表示不服,于是商量用卷尺先做了测量,然后一起找到亚石,言语有挑衅的意思:“您看一眼,这间屋子对角线,能告诉我是多长吗?”老李看了看,也没伸手指,只是憨厚地笑笑:“这么短的距离,我们炮兵用不上哦……”
 
李亚石摄影作品
 
亚石有一种特殊的幽默感,实际上他是个特别热心的人。在桂林,我去过他的家,李太太十分和善,女儿李知的古筝弹得非常优雅。老李的家,也是全国很多摄友的据点,每每有客人来,亚石都会亲自下厨,他做得一手好菜,甚至还有二级厨师证书。
 
厨师证这件事情,是我们拍摄的时候知道的。当时小寨村因为山高谷深,生活艰难,用官话叫没有“脱贫”。剧组因为交通不便,伙食非常单调,半年多拍摄,大部分时间吃的都是简单的蒸菜,配米饭咸菜。兄弟们每天拍摄,最大的盼头就是周末的晚餐,因为,亚石总会在这一天给大家做饭,他不仅能把普通的食材做得可口,偶尔还给我们加点野味。
 
那个时候我们还饿得很瘦
 
有一次大雨,道路塌方,小寨和外界完全隔绝,剧组几天未识肉味。老李找到村里的人,用十元钱买了一条十几斤的大黄蛇。“这种菜蛇,肉是酸的,不好吃。”老李嘟哝道。但当地人从来没见过吃蛇,太轰动了,全村很多人前来围观。只见亚石手起刀落,当着众人的面,如庖丁解牛一般处理了大黄蛇,用很短时间做了两道菜,蛇肉炖了一锅香喷喷的黄焖蛇段;蛇皮,开水焯过,切细丝凉拌,劲爽弹牙,美味无比。
 
可能是馋得太久,那天晚上,大家吃的特别美。第二天一早,我刚睁开眼,听见外面人声嘈杂,走到窗口一看,驻地外的大青石上,站着八九个村民,每人面前放着一个沉重的口袋,每人右手掐着一只蛇头……
 
捏着蛇的李亚石
 
到了夏天,《梯田上的学堂》已经正式更名为《龙脊》。亚石是这部纪录片的摄影,他的具体工作是寻找外景的固定机位,同时为摄制组拍摄剧照。每天不等天明,亚石就会带着他笨重的摄影器材上山,他在桂林是早已成名的摄影家,也是器材发烧友,四五台相机、两个三脚架和一堆镜头,全靠他一个人扛。
 
二十五年前,龙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。不夸张地说,这里现在每一个经典的取景点,都是他用双脚走出来的。除了当年那部纪录片,很多人受惠于亚石,这些地方今天都成了各地摄友的打卡地,龙脊梯田也正是通过他为世界所认知。后来,政府在田头寨亚石最早发现的取景处修建观景平台,一些上了年纪的乡民,至今仍然固执地把这里称作“亚石平台”。
 
李亚石摄影作品
 
亚石性格和善宽厚,克己隐忍,淡泊名利。《龙脊》问世后十年,2004年初,亚石发现罹患肝癌,他毅然主动放弃治疗,只嘱托家人,将骨灰葬在龙脊金坑。妻女和乡民感念老李,在他当年拍摄地立碑纪念,每年清明,墓碑处鲜花成海……
 
小寨村的潘志祥贤侄,现从事专业摄影。昨天,在他引领下,我携犬子至田头寨,看望长眠于此的亚石兄。人活天地间,如漫长旅途,有相逢,也有别离。有的人走了,他却一直活在你心里。
 
几张纸钱,三柱高香,千层梯田,四方云动。
话题:



0

推荐

陈晓卿

陈晓卿

30篇文章 19小时前更新

纪录片导演,美食作家陈晓卿。个人微信公号:人老猪黄(ID:chen_xq2016)。

文章